屋頂綠化,墻面植被,自動控溫,節能材料……近年來,我國推動綠色建筑實現跨越式發展,法規標準不斷完善,標識認定管理逐步規范,建設規模增長迅速。
全國兩會期間,綠色建筑再度引發代表委員們廣泛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建筑行業節能減排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同時,綠色建筑也是降碳減排的重要抓手。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也表示,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不斷推進,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蓬勃發展,但在廣大農村地區,相關政策實施還存在短板,有必要對農村的綠色建筑發展也作出相應規劃和計劃。
全國人大代表、畢馬威中國顧問李慧瓊建議,推行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和市場運作聯動,實現預防、監控和補償相結合的閉環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綠色改造和貨幣賠償雙支撐,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建筑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實現2030年碳減排目標的關鍵領域,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建設優美人居環境,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及幸福感,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戰略意義。
2023
綠色建筑發展勢頭良好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通知,就《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局部修訂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發展綠色建筑,關系著“雙碳”目標的實現,關系著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主要體現在城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進一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建設規模持續增長,近零能耗建筑實現零的突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持續推進,重點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和推廣應用穩步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試點持續深化等多個方面。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84%,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5.91億平方米,獲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累計達2.5萬個。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河北、山東、廣西、福建等10多個省份已要求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北京、上海等地還要求政府投資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執行二星級以上標準。江蘇、浙江等15個省份印發《綠色建筑條例》等法規文件,為推動綠色建筑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 《“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
具體而言,到2025年,我國要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全國新增建筑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0.5億千瓦以上,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
2023
讓綠色建筑在農村普及
近年來,我國將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公共建筑和城鎮建筑,卻忽略了廣大的農村自建房領域。
事實上,在農村地區,大部分自建房仍舊以現澆混凝土為主要施工方式、磚混+鋼筋為主要結構,不僅房屋本身在工程質量、安全性能、衛生條件等方面存在缺陷,在綠色低碳要求上難以與時俱進,由此產生的建筑垃圾和環境問題,更是給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帶來很大的壓力,也與實現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等目標背道而馳。
基于此,鐘寶申認為,“十四五”時期,是傳統農房更新換代為現代建筑的關鍵時期,也是綠色建筑在農村普及的窗口期。
他建議,加快制定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助力城鄉協同發展;充分考慮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發展潛力,加快部署進程,使其為城鄉建筑提供更多的綠色一次能源;在推廣使用地源熱泵方面開展專項工作,為綠色建筑清潔采暖打開突破口。
誠然,在農村地區推廣普及綠色建筑是一件好事。但是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近年來,也有不少專家指出,在農村地區推廣綠色建筑還面臨許多障礙。例如缺乏有效的“本土化”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總體發展不充分、地區發展不平衡;綠色建筑的成本較高;綠色建筑的理念觀念尚未普及;綠色建筑的人才匱乏等等,與其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綠色建筑,不如做好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四五”時期,相關障礙能否得到清除,綠色建筑能否在廣大農村地區得到普及,我們拭目以待。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出臺政策、推動工作時,也應審慎向前。
2023
給綠色建筑“上保險”
據了解,綠色建筑和絕大多數建筑一樣,在建設之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信貸需求,而綠色建筑星級評定卻在項目交付運營之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可能出現獲綠色信貸支持的建筑項目建成后,未能取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的情況。
那么如何才能確保銀行投放的信貸資金“一綠到底”,促使建筑項目最終能獲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呢?
李慧瓊所說的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在項目建造過程中,由銀行提供綠色項目貸款,支持項目建設;保險公司提供綠色性能風險保障,進行過程監督、風險預警等服務。項目完工后,若未能達標,保險公司將承擔對建筑物進行綠色性能整改或貨幣賠償的責任。這就相當于為項目的綠色性能上了一道“安全鎖”,全流程監督項目從“綠色設計”變為“綠色建筑”。
目前,國內已經有了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的成功實踐案例。例如2022年6月,興業銀行成都分行聯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成都分公司積極展開綠色建筑保險的相關產品研究,結合項目設計、建造特點,為成都市“天府國際動漫城”項目量身打造了四川省首單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險”的綠色貸款。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成都分公司將全過程監督“天府國際動漫城”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確保這筆總額為1.4億元的“綠色貸款”一“綠”到底。
事實上,類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建筑”的創新融合實踐,對建筑項目達成綠色預期價值,為建筑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都大有裨益。
盡管面臨許多問題,但我們仍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建筑將成為行業主流,也將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靚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