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2023年環境日宣傳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引導全社會深刻把握我國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
磷石膏固廢物變身“綠色建材”
磷石膏是磷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渣,據資料顯示,我國磷石膏總堆存量為8億多噸,每年產生量超過7500萬噸。磷石膏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遇水后溶解的有害物質還將造成土壤、水系、大氣的嚴重污染。磷石膏作為磷化工產生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其綜合利用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全球綜合利用率不到8%。多年來,巨量磷石膏主要采取堆存方式處理,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污染風險。
聚海環境堅持自主創新,在磷石膏綜合利用領域形成多項專利和專有技術,保持國內領先優勢。加快推進傳統核心技術升級,加大新技術開發力度,以提升服務鏈、延伸產品鏈為突破口,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做好磷石膏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生產建筑行業需要的綠色節能建材。
城鄉污泥變身為再生輕質骨料
我國目前污水處理總量大約2億噸/天,粗算產生濕污泥量約為20萬噸/天,產量驚人。然而,其得到妥善處理處置的部分比例尚低。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現狀非常不樂觀。
聚海環境將水環境治理的淤泥特性與建筑渣土、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整治相結合,實現全產業鏈的疏通,將大宗固廢物資源化整治利用形成綜合產業鏈閉環,減低生產過程中的過多廢氣、廢物的產生,實現熱量的綜合處置利用,降低產業鏈的能耗,實現資源最優化處置,打造真正的綠色環保產業鏈。
將城鄉污泥、尾礦污泥和建筑渣土等進行納入收儲,然后,通過控制其混合比例,進行造粒形成粒狀原料,以提供再生骨料的原料,在再生鍛燒系統中進行煅燒形成再生輕質骨料,而固廢磷石膏供應系統,則在再生鍛燒系統的余熱或者是再生輕質骨料的余熱作用下,迅速脫水,實現其再生。
農林廢棄物變身“生物能源”
聚海環境將農業生物質固廢物秸稈、稻殼及園林修剪的樹枝、雜木等作為原材料,經過切片、粉碎、過篩、烘干、制粒等流程,制成可直接燃燒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大悟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使用的熱量來源依賴于由農業固廢物生成的生物質燃料,不需要傳統煤炭或者石化類能源的供熱,且燃燒產生的煙氣可以通過旋風式吸塵鼓風系統導入至煙氣余熱再利用系統中進行凈化,可以實現零污染氣體的排放。
?
聚海環境自主創新研發的“三廢一體”(磷石膏、污泥、農林等固廢)協同處理技術是利用生物質燃料的熱能將磷石膏、污泥高溫煅燒制備成再生輕集料,利用再生輕集料高溫余熱將磷石膏閃燒成改性磷石膏建材,再利用再生輕集料、改性磷石膏建材特性制備出滿足國家規范標準要求的綠色環保節能建材。
聚海環境將始終堅持實現人民群眾所期待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而勇毅前行,以實際行動響應世界環境日號召,做好解決環境問題的“綠色答卷”。運用企業“以廢治廢,變廢為寶”的專有技術路線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建設美麗中國奉獻聚海力量。